八旬老兵溫暖大愛浸潤村民心田
圖為謝老(右)與陳金樓老人開心聊天
本網(wǎng)訊“謝老當(dāng)選,當(dāng)之無愧?!苯?,小市鎮(zhèn)平坦社區(qū)村民謝傳付當(dāng)選為“安慶好人”,村民們紛紛豎起大拇指。“我是一名老兵,受黨培養(yǎng)64年,能為村民做點力所能及的事,是一個黨員、一名老兵應(yīng)盡的責(zé)任和義務(wù)。”謝傳付說。
今年84歲的謝傳付老人,雖然年過八旬,但老人依然身體硬朗,精神矍鑠,村里誰家只要有事或遇到困難了,他肯定會伸出援助之手,大愛溫暖著村民的心田。
“再讓三尺又何妨”
謝傳付家的自留地位于平坦社區(qū)中心路旁邊,距離中心路直線80米的地方住著3戶人家,謝傳付家的3畝自留地成了這3戶居民出入的唯一通道。為便于大家出行,謝傳付在自留地上開辟出一條田埂路,同時與這三家人“約定”,只要你們還在這兒住,這條路就一直在。
前些年,村民夏水生家購買了輛小汽車,作為鄰居的謝老由衷為他高興。可是擺在家門口的這條寬不過1米的“羊腸小道”卻讓夏水生犯了難,新買的小汽車開不到家門口,周圍2戶眼看著他的處境,便商量著一起找上謝老。“謝大爺,我們來看您了?!甭犞和馐煜さ慕泻奥?,謝傳付趕忙迎出了門?!跋耐拮樱犝f你買車了,這可是大喜事,都不知道通知我?!敝x傳付抬頭看了看剛買車的夏水生,臉上竟還掛著一絲愁容,“大爺,您就別提了,我這剛買的車開不到家門口,可愁壞了?!痹瓉恚诵械娜龖羰畮卓谌耸菫榱碎T口的那條田埂路的事,三家人想著能不能將原來的田埂路拓寬一下,把小汽車能開到家門口,謝大爺聽完大家的來意,二話不說,便答應(yīng)了下來?!澳銈?nèi)胰说暮筝吺俏铱粗L起來的,如今大家日子過好了,原來的小路早就被時代落下了,把路拓寬這是好事啊?!本瓦@樣,原本1米寬的小路在謝大爺與3家人的張羅下,變成了近3米的砂石路。去年12月,謝老結(jié)合“四好農(nóng)村路”項目,又將砂石路變成水泥路,通到了三家人的門門口。
“對鄉(xiāng)親們的放不下”
謝老的家住在小市鎮(zhèn)平坦社區(qū)陳灣組,家中院子外有一條長30米、寬3米的村組路連接著附近的雙河、東風(fēng)、磨形三個村民組12戶人家,這條路的“主人”也是謝老,謝老家的宅基地位于四個村民組的中間地段,附近村民出行必須從宅基地中間穿過。當(dāng)初建自家小院時,謝老想著附近的12戶人家的出行問題,無償讓出了3米寬的宅基地。這條附近居民的必經(jīng)之路一直是泥土路,“晴天一身灰,下雨一身泥”是村民出行的常態(tài)。
2020年,附近村民組的鄉(xiāng)親們想著改善一下這條路的面貌,便想著集資修建一條水泥路。鄉(xiāng)親們的私下商量著,卻誰也不敢踏足謝老家的門檻,“原來的路本就是他家的地方,要是水泥路修上了,這宅基地可再也回不來了”,大家都知道謝老是個熱心腸,要是一旦開了口,謝老一定又是笑呵呵的滿口答應(yīng)下來,淳樸的鄉(xiāng)親們誰也不忍心再去麻煩謝老??墒青l(xiāng)親們口耳相傳,還是傳到了謝老的耳朵里,謝老是又感動又著急,鄉(xiāng)親們放不下我,我又何嘗放得下鄉(xiāng)親們呢,第二天,便挨個登門召集大家開了個會,“老陳,你兒子過年回來可還得走我家門口的這條路;老夏,你家小孫女上學(xué)不走我這條路,得繞好幾個大彎呢……我知道大伙兒心疼我,不好意思張這個口,可是我也放不下大家啊,這路得修,就這么定了!”鄰居們看著面前的謝老,一時感動得說不出話來。如今,嶄新的水泥路通往了家家戶戶。
“悉心照顧?quán)従印匣镉嫛?/strong>
在謝老的心里,始終裝著他身邊的鄰居。陳金樓就住在謝老家隔壁,這位患佝僂癥、體弱多病、孤身一人的老人,日子一直過得很清苦。謝老看著這個生活艱難的鄰居,內(nèi)心很不是滋味,一直在點滴中照顧著這個“老伙計”。
膝下無兒女的陳金樓除了靠低保金和社會救濟,每天也到附近的廠里打零工維持生計,每次出門前,謝老總是要站在門口叮囑幾句,“老陳頭,忙完了記得到我家來吃飯!”陳金樓看著這個年長自己十幾歲的老人,感受著他發(fā)自內(nèi)心的關(guān)心,心里總是暖乎乎的。
陳金樓生活困難,謝老總是擔(dān)心這個老鄰居吃不上飯,穿不暖衣,照顧不好自己。雖然自己也年事已高,但是只要做了啥好菜都會把陳金樓叫到家里吃飯,多年來從不間斷。有一次傍晚,謝老照慣例去喊陳金樓吃飯,卻發(fā)現(xiàn)隔壁的大門緊鎖,家里漆黑一片。謝老心里咯噔一下,以前從未見過陳金樓這么晚還沒回家,于是立即沿著他平時常走的路線尋找,終于在偏僻的小路上發(fā)現(xiàn)了舊疾復(fù)發(fā)癱坐在路邊的陳金樓。那一段時間陳金樓生病出不了門,一直是謝老悉心照料,給他送飯送藥,幫他打掃衛(wèi)生......一件件瑣事溫暖著陳金樓本人,也溫暖著周邊的群眾。(檀志揚 劉艦宇)